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发表演讲:中英教育合作未来更美好clipbox(2013/2/8 19:45:02) 点击:
80409 回复:
0 IP:
139.* * * (2013年2月7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尊敬的埃里克·托马斯(Eric Thomas)校长,女士和先生们:
非常高兴来到久负盛名的布里斯托大学。首先我要祝贺贵校在QS全球综合排名高居第28位。
说起大学,经常有人拿英美作类比。比如,美国有“常春藤”联盟,英国有“罗素集团”;美国有哈佛、耶鲁,英国有牛津、剑桥。我们不要忘了,美国还有MIT(麻省理工学院),人们告诉告诉我,布里斯托大学就是英国的MIT。刚才和校长托马斯教授交谈时,我详细了解了贵校的情况,也更加印证了这点,这里曾产生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8位是诺贝尔科学奖。就贵校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而论,或许这样说更准确一些,即:MIT是美国的布里斯托大学。
我已经访问了英国的二十多所大学,谈了许多关于中国、中国外交和中英关系的话题,今天是第一次谈“中英教育交流”这个主题。我不妨从中国的教育说起。
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其文化传统之一便是尊师重教。最有名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就是大家熟知的孔子,相传弟子三千。孔子招收学生不像今天要收高昂的大学学费,学生只须向老师赠拜师礼以示尊敬。礼物是什么呢?书上记载是“十条腊肉”(束脩),今天看来这非常有趣。
孔子有很多教育理念,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不仅对中国,对世界的教育事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我记得两年前,我在威尔士兰德福瑞公学与威尔斯亲王(即查尔斯王子)一起出席该校孔子课堂揭牌仪式时,他就引用了孔子关于教育的至理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重视教育,提倡阅读,研究技术是中华文明的传统。正因为如此,中国为人类贡献了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
但是中国的古代教育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这就是过分注重仁义道德而忽视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这在中国的明、清两朝尤为之甚,教育沦为了“应试”教育,“学而优则仕”则成为了读书人的唯一目的,导致“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当中国的教育与封建社会一起没落时,正是西方科学兴起、大学兴盛之时,于是随着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西学东渐”成为潮流。二十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大旗帜。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内容与形式上开始逐渐与世界接轨。
近30多年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育事业也是蓬勃发展。中国“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覆盖率达到了99.3%。中国高校规模居世界首位,在校生数量超过了3000万,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中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12年,中国首次实现了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中国也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大力引进海外智力和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中英两国教育交流已有160多年历史。早在1850年,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之一,医学家、教育家黄宽就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中国最早的海军人才也是产生于英国。曾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物理学家、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黄昆就曾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布里斯托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曾留学于另一所著名大学--伯明翰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国也是较早同新中国开展教育交流的西方国家之一。1957年,英国接受首批中国公派留学人员来英学习。1959年,中国开始向英国学生提供奖学金赴华留学。英国的“志奋领奖学金”项目在中国已开展30年,迄已为中国培养了3000多名人才。
当前,在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英教育交流合作成果显著,形成了合作领域宽广、内容丰富、政府主导、民间活跃的交流格局。双边教育交流与合作内容覆盖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语言文化等多个领域;合作主体也包括了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以及科研机构;合作形式更是涵盖了人员交往、项目合作与机制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目前在英国学习深造的中国学生、学者有12万人。中国留学生是英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英国高校每不到6个国际学生中就有一个来自中国。我很高兴了解到贵校就有近两千名中国留学生。近年来,英国赴华留学也呈连续增长趋势。2012年有4250人在华学习,比上一年增长了20%多。英国朋友经常对我说,虽说两者从绝对数量上尚有较大悬殊,但从人口比例上来看差距就没有这么大了。
去年,罗素集团举行的年度晚宴上,我是唯一受邀的外国驻英使节,这说明了英国高校对开展中英交流与合作的重视。正是在那次活动上,我与托马斯校长首次见面。可以说,中英教育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中英双边关系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10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去年底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的教育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与此同时,当今时代是全球化时代,也是一个大交流、大合作的时代,国家不论大小,民族不论强弱,都需要增进彼此间的沟通、理解与合作。教育交流对于促进知识传播,消除认识差异,增进互信友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英两国均为世界教育大国,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双方完全可以进一步发挥互补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我认为,中英未来在教育领域应当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不断提高两国教育实质性合作。支持中英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双方高水平大学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鼓励并支持双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建立可持续伙伴关系,共同开展课程开发,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两国中小学结对,开展师生双向交流,一方面提高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与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强化英国学生的数学、科学等基础知识,实现取长补短。
——继续鼓励支持双向留学。我们将一如既往支持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特别是到国外一流大学、一流专业学习,并号召他们学成后归国效力。希望布里斯托大学这样的英国著名高校能招收更多、更好的中国学生,我也衷心希望他们之中将来产生中国的“大师级”人物。同时,中国也欢迎更多的英国学生到中国留学、深造。我们制定了《留学中国》计划,制定了相应的一系列鼓励措施,如开展学分互认,提供短期赴华留学奖学金,增加高等院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等,希望为英国学生留华创造更好的条件。
——大力支持中英合作办学。支持两国知名大学和教育机构到对方国家合作设立教学、研究机构。中国愿更多引进包括英国在内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合作办学层次和质量,同时也将不断探索来英办学的形式和途径。
——进一步推动语言教学。中国有3亿人会英语,这一数字超过了美国讲英语的人口总和,英语是中国大中小学的必修课。但是中国学生英语考试的成绩很好,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有限,特别是听、说和写能力不足。我们欢迎英国的语言教学机构来“对症下药”,提供良方。目前,“汉语热”在英国不断升温,中英双方已建有23个孔子学院66间和孔子课堂,汉语已被列为英国中小学外语必修课七种供选语种之一。今后双方应继续大力支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同时应合作加强英国本土汉语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
——加强两国相互研究。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将进一步学习与借鉴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我们也希望英国社会能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当代中国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希望英国的大学能发挥引领作用。目前,英国的数十所大学都已设有中国研究中心或中国学院,我衷心希望布里斯托大学也能整合资源,加大对当代中国的研究,在促进英国与中国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贵校前名誉校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然也是贵国的前首相丘吉尔曾说过:“不懈努力,并非力量或智力,是打开我们潜能的关键。”(Continuous efforts—not strength or intelligence—is the key to unlocking our potential.)就中英教育交流与合作而言,我们既有力量,也有智慧,我相信再加上我们不断共同努力,就能打开合作的无限潜力,实现更多互利与共赢,从而创造中英教育合作更美好未来。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