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向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捐巨款引热议chatnet(2012/2/25 22:18:22) 点击:
80357 回复:
0 IP:
113.* * * 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近日,香港华人置业集团副主席刘鸣炜向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捐款600万英镑,专项用于资助国王学院的中国研究院(King’s China Institute)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
关于华人捐助海外高校、支持海外教育研究的新闻屡屡引发热议。例如不久之前,剑桥大学接受了一笔来自中国的一家基金会的370万英镑捐款,设立一个新的终身教授职位的消息,就遭受了英国舆论的压力。英国媒体质疑这笔资金可能有中国政府背景,担心影响剑桥的学术独立性;而在2010年中国留美学生张磊,向其读了4年博士的母校美国耶鲁大学援款888万8888美元的消息,则在中国国内遭到非议。
以上事件无不反映出华人在海外捐款资助教育时面临的双重压力和尴尬。一方面的压力来自中国,国人往往质疑其不将捐款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上,有“吃里爬外”之嫌;另一面的压力则来自国外,海外舆论往往会质疑华人捐赠行为的动机和目的,担心存在政治目的,影响学术独立性。
华人海外捐款为何会面临“双重尴尬”的局面?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是否该超越国界的划分?华人海外捐款的事件为何往往会成为争议的焦点,会不会是媒体炒作与渲染的结果?就相关问题,《华闻周刊》进行了采访调查。
英国布鲁奈尔大学刘芍佳教授在接受《华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其实相对于华人向中国高校捐款的数量,华人向海外高校捐款的数量是很少的。打个比方,如果前者是一栋十层大楼,后者只能算是一、两块砖头。”
但为何华人向国内的高校捐款往往不会引发人们的关注,而一旦捐款给海外高校就会为人热议呢?刘芍佳教授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物以稀为贵”,正是因为稀少,所以人们才会去议论,如果捐的人多了也就习以为常,成不了“新闻”了;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媒体的炒作与渲染,因为华人捐款给海外的高校有“新闻点”可以做文章。
“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华人对英国高等教育的捐款其实屈指可数,近年来知道的不超过5个例子,而且大都是校友或校友的父母出于‘感恩’的心理进行的捐赠。”刘芍佳教授说。
他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时认为:“这与英国高校的一种冷性制度文化有关,英国高校欢迎捐款,但要附带条件‘没门儿’。英国人比较理性,不会因为你捐了款就给你一些实惠或便利,这一点很多东方人没办法理解和接受,也是华人其实极少给英国高校捐款的原因;而同样将钱捐给中国国内的高校,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中国文化讲究礼尚往来,受赠的高校往往也会回礼捐款者,这也是为何华人大部分的捐款还是捐给了中国高校的原因。”
此前有观点认为,国外的高校在维系与校友的关系和感情方面做得比中国国内高校好。刘芍佳教授却表示英国的情况并非如此,在英国高校中,除了牛津、剑桥、LSE等少数院校做得比较好以外,很多高校在这方面还没有中国的高校做得到位。“中国国内的高校会定期给校友发送电子邮件保持联系,很多英国的高校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和校友之间的关系非常疏远,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资源有限,没有钱和精力去做这件事。”
对于中国国内部分舆论称华人给海外高校捐款是 “吃里爬外”的现象,刘芍佳教授认为这是狭隘的:“首先,科研没有国界,学术没有国界,对教育和文化的支持应该是超越国界的;第二,华人向海外高校的捐款,很多往往专项用于推动中国和海外的交流,或者推动弘扬中国文化;第三,大家只看到这些华人给海外高校捐款的例子,但没看见华人给国内高校捐得更多。”
而对于海外舆论对华人捐款“动机”的质疑,刘芍佳教授则从自己了解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说明。“相对而言,英国高校都是缺钱的,不管华人背景的资金是来自个人还是政府,只要不影响他们的基本价值、不干预其学术目的都是愿意接受的。媒体此前质疑剑桥收到的370万捐款有中国政府背景,现实的情况也许并非如此,英国高校纷纷抢着办‘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否是中国政府的资金,在英国高校看来并不重要,也不会影响他们独立办学的基本原则。”
针对社会各界对学术赞助是否干扰学术独立性的质疑,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的院长姚新中教授认为:“从我在英国高校20多年的科研教学经验看来,这种顾虑没有必要。英国高校无论从学者的任命到研究项目的确立,赞助人是不参与其中的。当然,赞助人有权确定资助哪些项目,哪些领域,这点无可厚非。但是具体的学术研究人员的任命、具体的研究领域等,各个学校是有自主权的,是不会也不允许有外来干涉的。”姚院长表示,在这方面,英国高校的情况相对比较健康。